不忘初心勤耕耘,滿腔愛心育桃李
——記英山縣白石坳小學石汝芬老師
沈 炯
師愛是冬的暖陽,是春的芬芳,是夏的清涼,是秋的收獲。二十八載春秋,她用愛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激勵著莘莘學子奮發向上。她把教育工作當作了一個用愛心、耐心、關心、細心、熱心的堆砌來贏得孩子們的親近、感激、尊重和愛戴的偉大工程,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在管理中創新,在和諧中育人。她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盡心竭力幫助每一名學生,她像一盞指路明燈,照亮許許多多孩子前行的方向。她,就是英山縣白石坳小學石汝芬老師。
用愛心感染學生
作為老師,她關心學生多于關心自己的孩子。
我們班是寄宿班,學生吃、住、學大部份時間都在學校,學校基本上就是他們的家。有些學生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孩子平常很少得到家長的呵護和陪伴。還有的學生生長在單親家庭,像這樣的孩子特別需要得到關心和關愛。石老師就像一位愛心媽媽,她既要關心孩子們的學習又要關注孩子們的生活。
在生活上,遇到天冷或天熱的時候,她會細心觀察同學們的衣服穿得是否合適,總像媽媽一樣叮囑孩子們要注意加減衣服;班里的留守兒童,家中條件不是很好,為了既能給予他們生活上的幫助又能保護他們幼小的心靈,她就以獎勵的方式給她們送學習用品、日用品。班上還有一些學生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一年見不到幾面,學生十分想念父母,導致上課心不在焉,石老師針對這種情況,專門設置電話日,在每個星期六或者星期天的中午,學生給家人打電話,交流感情,這樣學生就能以更好的狀態來學習;三月份的時候,我班的陳金波同學被蜜蜂蟄傷了,石老師每天堅持幫他涂抹膏藥,直到痊愈。
有的孩子由于基礎薄弱,學習跟不上,她便利用課余或者下班的休息時間給他們悉心輔導,在假期還經常打電話詢問學生學習情況,了解家庭情況。在學習上,她從不放棄每一位學生,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導。有一位叫王書涵的學生,數學基礎差,一直不理解分數的概念。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石老師想方設法,最后通過一個蘋果和幾張紙的演示,讓王書涵理解了分數的概念?吹綄W生的進步,石老師也發自內心的高興。十幾年如一日,用愛堅守、用心呵護,石老師的愛心感染了每一位學生,孩子們在心里都把她當作了可親的媽媽。
用創新激發興趣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教學的具體工作中,她一直注重運用創新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她認真學習新課標,刻苦鉆研教材,并根據兒童年齡特征的不同,遵循科學創新的教育原則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力求使教學方法做到新穎。她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恰到好處的激發學生討論的欲望,及時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變“要他學”為“他要學”,適應課改理念,極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有了學習興趣,班級里的學習氣氛十分活躍與濃厚,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連續幾年,班級數學整體成績在全縣總是名列前茅。
用責任做好紐帶
家訪是聯系學校、家庭、社會的一個重要紐帶。石老師經常通過多渠道、多方位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并因人而異制定計劃,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記得班里有一個叫王文卓的學生,開學一段時間里一到上課就無精打采,成績一落千丈;谶@種情況,通過向他的親戚打聽,原來這孩子是單親家庭,放假借宿在親戚家里,父親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下來幾乎和孩子見不上一面,更談不上和孩子談心交流。當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石老師找了個合適機會登門拜訪了孩子的親戚,聯系了他父親,孩子父親很快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那以后,堅持每個星期都要打電話關心孩子,每個月都回來看一看孩子。孩子很快變得活潑開朗,朝氣蓬勃起來,學習成績也提高得很快。看到孩子的變化,石老師感到十分欣慰。還有一位家住南河名叫姚遠博的學生,他父母打電話跟我們抱怨孩子在家不做作業,只知道打游戲,稍加管教,便鬧著離家出走。聽到這個消息,石老師心急如焚,連忙和我一起去這位學生家家訪。經了解得知,這位學生是組合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有缺失,導致在家不服從父母管教。石老師和家長耐心溝通,就如何教育孩子進行了長時間的交流。石老師發現姚遠博其實是個很有孝心的孩子,經常幫家里做家務,她便另辟奇徑,對孩子的孝心和勤勞大加贊揚。孩子一高興,她趁機循循誘導,鼓勵孩子要堅持這種美好品德,做一個德學兼備的好孩子。從此以后,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孩子都變得循規蹈矩,家長對老師感激不已。
用恒心鉆研業務
古人說:業精于勤荒于嬉。石老師深諳這個道理。教書育人,首先得自已有一身育人本領。幾十年來,石老師一直在孜孜不倦加強學習,認真鉆研教學業務,以尋求更好、更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經驗。她利用業余時間看書,學習,上網查資料,寫教學心得,跟其他老師探討教學方法,交流教學經驗。多少年來,她所帶的班級成績總是在全校甚至全縣遙遙領先,這便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有力見證。
十余年漫漫教學道路上,石汝芬老師用自己的青春與汗水留下了奮斗的足跡。她滿貯愛心,潤物無聲,用自己的熱情與執著擁抱所有的孩子。采得百花成蜜后,甘為別人苦與甜!用愛滋養教育的沃土,用心譜寫教育的詩篇,以刻苦鉆研、開拓創新的精神潛心教學研究,默默踐行了一個教育者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