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化,創建留守兒童品牌學校
白石坳小學 袁超 張丙鋒
英山縣白石坳中心小學,創辦于1954年,位于英山縣城南畢昇大道中段,是一所集留守兒童全托部、走讀部、幼教部為一體的農村中心小學。在校學生2800余人,其中70%為留守兒童。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理想信念
以空間為支點,撬動“德”與“禮”。充分利用校園立體空間,在四個環節上落筆點睛增色添彩,堅定全體師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進的理想信念。
一是一脈相承地彰顯“尚美”文化氛圍筑牢內在靈魂。如大鵬展翅的校門、醍醐灌頂的校賦,時刻催人為中華民族之復興而奮發圖強。莊嚴肅穆的《師道說》,引領教師以師德為鏡自省其身。
二是巧設飽含先賢思想的文化長廊引領知情意行?鬃、荀子、孟子等先哲的塑像和他們閃耀思想光芒的名言展示在文化長廊上,引領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知禮,學會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是開發德育校本教材《白小弟子規》夯實禮儀文化!栋仔〉茏右帯啡诤狭藢W生日常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完善健康向上的人格。
四是打造各具個性的教室文化熏陶學生成長。各個教室內懸掛著不同的班訓、格言、國學經典詩詞等,做到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
以國學為發力點,內化“心”與“行”。抓住國學傳承這個陣地,突出培養學生人文綜合素養這個中心,組織精干師資開展省級《誦讀國學經典古詩文 傳承優秀中華文化》課題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
在時間上確!八膫一”。即每日課前一吟、每日進餐一賞、每周晨讀一導、每期等級一評。
在活動上務求“三面壓一線”。即學校層面舉辦詩社;班級層面開設“詩苑”園地;小組層面組織手抄報編寫;三個層次活動的開展都始終貫穿“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這條基準線。
在評價上追求“不拘一格”。即除了把“世俗”的“誦讀小能手”等稱號授予孩子們,更多地授予孩子們更樂于接受的“誦詩大王”“小詩圣”“小詩仙”等不同級別稱號。
靈動的經典誦讀,使校風學風悄然升級!耙蝗詹灰髟,心源如廢井”已成孩子們的常態!皭蹏摹薄白孕判摹毙男南嘤,“歷史使命感”“責任感”感感相依。
著力培植留守兒童教育文化,創建學校品牌
在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著力留守兒童教育文化的培植,扎實推行養成教育,形成學校特色和品牌,其核心就是對留守兒童進行“三自”教育,構建留守兒童自強自立自理文化體系。
。ㄒ唬┬袨樽プ月,“三榜樣”指引孩子學會做人 。
一是以統編教材繪聲繪色的故事人物為榜樣;二是讓學生找學校里的榜樣;三是以社區活動為媒介,尋找社區榜樣。讓學生在榜樣力量的牽引下,潛移默化接受心靈的洗禮。
。ǘ⿲W習抓自主,“三舉措”引領孩子學會學習 。
第一舉措是學校建立了考核機制,增強了所有教師的動力,為提高孩子學習能力加油;第二舉措是成立各種興趣小組進行興趣特長培養,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主動性。突破傳統藝術授課模式的束縛,積極探索“多元化選課走班”教學新模式。把傳統的體、音、美課程轉化成足球、排球、乒乓球、武術、舞蹈、歌唱、繪畫、書法等特長興趣課,學生自由選擇項目。打破班級限制,實現了同級不同課!斑x課走班”教學模式的大膽實踐,使得學生綜合素質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第三舉措是為學生發展構建平臺。例如每年六一匯演、小小節目主持人、藝術展等,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內生動力。
。ㄈ┥钭プ岳,“三細化”引導孩子學會生活 。
首先做到培訓標準細化,即學校制訂了符合學生不同年齡特點的生活自理訓練項目和標準;其次是開展活動細化,即開展與生活自理息息相關的競賽活動,例如系鞋帶、折被子、穿衣服、剪指甲等比賽;同時注重指導方式細化,即創造性地進行“訂單式”指導。。開展自理指導大派對--老師教學生、學生教學生,能手教生手,做到“人人有師傅,人人是師傅”。
“三自”教育重在踐行,實在評比。學校指導班級分月擬定養成目標,并專門開辟德育“五星榜”逐月逐班予以展示,評出“學習星、紀律星、文明星、衛生星、特長星”。同時打造“星光大道”,展示“星級”學生的風采。
文化興校,我們豪情滿懷永遠在路上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近年來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累計獲獎700多人次,教師在各級獲獎或報刊發表400余人次。國省市三級課題研究成效顯著受到湖北省教科院表彰,專題論文“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的家園”入編《黃岡基礎教育》一書。學校先后獲得“國家教育部‘十一五’課題研究項目基地”等二十余項國省市縣殊榮。
追求無止境,揚帆正當時。從建校至今65載,一代代白石坳人雖歷盡風雨,但從未停止前行的步伐。在進入新時代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白石坳全體師生正滿懷豪情地行進在創建以文化育人為特色的黃岡市留守兒童品牌學校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