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歡迎訪問英山縣教育局官方網站!
                    今天是: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教學 >> 教育論壇
                    培養好習慣成就好人生
                    時間:[2022年10月27日 15:24]  作者:[馮琛]  點擊數:4411

                    著名心理學家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種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薄吧俪扇籼煨,習慣成天然!毙W時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時期。小學時期學生的生理、心理急劇發育、變化,也正是增長知識,接受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本文從環境育人、活動育人等方面闡述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方法和重要性 。

                    養成教育是關系學生一生的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中最“實”的部分,是學生人生發展的基礎,對于每個學生在小學時期的教育,都要樹立“以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為素質教育的切入口”的理念,以此來牽引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校的快速發展。

                    一、學校是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環境

                    (一)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意識  

                    一個好習慣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讓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引導或教育學生懂得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將“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的思想理念,灌輸到學生的心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良好的習慣養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以便今后能嚴格要求自已,規范自已,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形成群體師表形象

                    小學生積累的知識是十分貧乏的,不論哪方面都需要學習,都需要接受指導,因此小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更是“行勝于言”。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在學校里養成,因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以身教為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素養。注意良好的行為舉止習慣對學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用教師的人格力量和群體感染力、約束力影響、鞭策學生,成為學生的楷模。

                    作為教師,要想獲得教育的成功,就必須對學生實施成功教育,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實行成功教育的前提是尊重、理解甚至喜愛每一位學生。

                    首先,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前提是理解學生。沒有理解,尊重就無從談起。理解是教育的前提,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切身感受,理解他們的處境,找到引發錯誤的原因,對他們進行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要尊重學生。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重視學生的情感,發揚其積極因素和優點,容忍并盡力彌補其短處和不足;維護學生的尊嚴和愛好,相信學生能自已選擇和決定,促使其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再次,要關注學生。在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時,要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人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得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讓學生時刻能自我反省、自我總結、自我剖析、自我監督。所以作為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一名教師,我們不能僅局限于授業解惑,關鍵還要傳道。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我們應當更多地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因為學生的心理會影響到學生的行為,更會影響到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家庭是學生展示良好行為習慣的平臺 

                    學生的行為習慣是在經常性的行為實踐中養成的。有些習慣特別是好習慣是有反復的,需要經常提醒,持之以恒,需要長期有意識地注意。在學校,大部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監督下,已經養成了一些講文明、尊師長、懂禮貌的好習慣。但是,可能一回到農村的家里,由于對自已的放松或受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學生就會把那些好習慣又拋之腦后了。這樣,即使再回到學校,他們很可能還會保持不良習性,一時又難以改變。學校教育學生要養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但是,往往低年級學生做得比較好,高年級學生就很難做到,這里面除了學生個人的身心因素之外,也反映了學生習慣養成教育沒有得到更好的保持和鞏固。家庭教育要從落實家庭教育的常規入手,從家長自身做起。

                    三、利用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學校在教育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時,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校園活動來引導、矯正學生的行為習慣。如“做文明小標兵”“誠實守信,做文明學生”為主題的教育活動,“班級之星“評比活動,“弘揚民族魂,體驗新三好”等德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主題班會等,使學生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號召和倡議學生學習身邊的好榜樣,在校園內營造一種比學習、比禮貌、比進步的良好教育氛圍,促使學生達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增強活動育人的效果。

                    四、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  

                    (一)美化校園環境

                    環境對人有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學校要創設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文化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心,更好地引導、培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學校有責任美化、綠化校園,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

                    (二)優化班級文化

                    良好的班集體猶如一個大熔爐,能把生鐵煉成鋼。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每一樣東西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整潔美觀、文化濃厚、優雅舒適的教室環境,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及行為方式。

                    (三)和諧的人際關系 

                    校園的人際關系是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及學生之間相互組成的。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有利于學生個性和良好習慣的培養。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熱愛學生,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教育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開發學生的潛能。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監督和互相監督,有利于約束學生的行為。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經過反復熏陶和持之以恒,家庭、學校、社會環境都要為學生營造一種健康、綠色的成長環境,使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自身的需要,促使他們自覺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友情鏈接
                    男女嘿咻嘿咻猛烈动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