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的二十大報告高屋建瓴、內涵豐富、振奮人心、意義深遠,他在報告中特別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為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前進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老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蔽覀兯颊蠋熞斡浛倳浀膰谕,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講好思政課,爭做立德樹人的“大先生”。
以愛國情懷陶冶學生情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鼻嗌倌觌A段是人生“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栽培和引導。講好用好愛國主義教育這門“大思政課”,需要透過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中國與世界的大視野,講出愛國主義的政治高度、歷史厚度與理論深度;圍繞“什么是愛國”“為什么愛國”“怎么樣愛國”等問題,講透愛國主義背后的真理、情理和事理;運用生動多樣的方式方法,把愛國主義的道理講到學生心坎上,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要求落實在學生的日常行動之中。
以仁愛之心潤澤學生心靈。思政大先生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仁愛”是中國人精神世界里一種最美好的情感,是一種底蘊深厚的大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因此,思政課教師一定要有仁愛之心,以愛培育愛,通過真情真心滋潤學生心田,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這種愛,體現在對黨的教育事業無限忠誠,體現在對黨的教育方針不打折扣地執行,體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比自信,體現在對教學高質量高效果的執著追求,體現在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真情實感投入,體現在內心地去關愛、尊重和理解自己的每一個學生。用“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和“丹心熱血沃新花”的愛人之心,將思政課建設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
以扎實學識啟迪學生智慧。我們培養的是時代新人,思政老師自身需要有廣闊的視野,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功底,有基本歷史知識和歷史學素養,有扎實的文學和藝術知識素養。要具要善于把思政教育與人文知識熏陶有機結合起來,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同時思政課教師要時時關注理論新動態,積極學習教改新理念,努力探索課堂新模式,用盡自己畢生所學去備好每一節課、寫好每一章教案、講清每一個重點難點、帶好每一個學生。
以身正為范塑造學生品行。師者行為世范,方能傳道授業解惑。 人們常把教師比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類文明的傳承者。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思政課教師如何才能使學生親師信道呢?關鍵在于人格魅力。思政“大先生”必須有高尚的人格,為人師表,用自己良好的人格引導和規范學生的行為,為學生樹立榜樣,并以此來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無論是課堂上還是生活中,教師的政治立場、儀容儀表、工作態度、思維方式、為人處世等都對學生起著良好的模范作用,并且這種影響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如果教師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課上課下不一、網上網下不一,必然會失去學生的信賴,也不會被學生所熱愛、親近。
思政課教師講授的是信仰的學問,耕耘的是思想的田野,回答的是時代的課題,擔負的是立德樹人的使命責任。思政課教師既要做好精通專業知識的“經師”,又要做好涵養德行的“人師”,要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上好思政課,當好“大先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